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戏游诗酒影

一苇的新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(原创)我看《露香女》  

2008-06-22 21:38:56|  分类: 一苇说戏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  过去的女子大多会针黹,会裁剪、缝纫应该是基本功,能飞针走线描龙绣凤的,则要点技术含量。我家祖籍在山东,我奶奶会绣花,绣得特别好,家里的枕套、桌布、电视机罩等等,全是奶奶绣的。我是奶奶唯一的孙女,她特别想把绣花的技艺教给我,可惜,粗手笨脚的我在往手上扎了几个窟窿之后,完成了一个绣着“生日快乐”的送给弟弟的手帕,从此撂下了绣花的绷子。我认识的第二个会绣花的人,是画儿。她的刺绣似乎不同于任何一种我知道的绣花样式,有点像我奶奶绣花时用来勾边的那种描线的绣法,但一样很好看。纤细的线条、淡雅的颜色、清新的画面,画儿的绣品像她的人一样清爽纯洁。

  由于近年在上海工作,苏绣见得也就多了些。一根丝线劈成32股,每一股肯定比头发细。就是用这样几乎看不见的细丝,绣娘们完成了一幅幅精致细腻到折磨人的地步的绣品,看得人心疼。后来借一次去南通出差的机会,顺腿逛了一下沈寿纪念馆,才真开了眼,见了苏绣的极品,知道了大师沈寿,也知道了顾绣。

  《露香女》说的就是顾绣的故事。顾绣源自上海松江,绣是上海绣,人是上海人,话是上海话,用沪剧来表现这个上海故事,实在是再合适也不过了。

  茅善玉是我最先知道的沪剧演员,1983年春节晚会上她就唱过一段《燕燕做媒》,秀气甜美,很符合我心中对上海女子的想象。25年之后的今天,我终于有幸看了一次茅善玉的现场,如今已经是上海沪剧院院长的她,无论是面容、身段、嗓音居然找不到岁月的痕迹,也真是很神奇。而她的老搭档孙徐春虽然明显地老了些,但穿上浅色合体的西装,也还是蛮上得台面的。

  茅善玉演的顾露香是个虚构的人物,她美丽,她灵慧,她善良,她坚强,茅善玉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演得都不错。沪剧我是外行,单从视觉上说,人物服装我很喜欢。服装的色调,显示着女主角的情感,颜色的温度,是女主角情感温度的读数。顾露香在众人多次的寻觅疑问中首次亮相,在佘山的云雾石亭中,白衣蓝裙,一个宁静寂寞的寡居的女子晃若神仙(只是这一场茅善玉穿的细高跟鞋很破坏场面);随着故事与情感的推进,顾露香到董家露香园看祖上绣品的时候,服装换成紫色,蓝色里勾兑了一点点红,虽然有些老气,但高雅中透露出些须的激动,止水般的心有了波澜;露香园一夜之后(别说那个沈百川怀疑,我也琢磨他们俩这一夜是咋过的),红色完全占据了蓝色的地盘,顾露香换上了一身大红,一如心底的波澜澎湃激荡;最后顾、董的决别,衣服换成了绿色,如同蓝同添了黄便不可能再蓝了一样,经历了爱情的心纵然恢复宁静也不再是原来死水般的宁静,多了些涟漪。

  人物方面我觉得还是生硬了些,故事不够圆融,女主角被明显地为了剧情而进行了拔高,男主角既不丰满也不动人,沈百川这样一个完全不应该那么“恶”的恶势力令人莫名其妙。沪剧虽然以表现近现代故事为多,但只要是戏剧的唱词,都应该不是散文,而应该是可以朗读的韵文,这样的韵文,文字上的节奏美是必不可少的。而现在这出戏的部分唱词太散了,像大白话一样,完全没有节奏感可言。

  我个人最不喜欢的是那些复杂的、庞大的布景,想必沪剧院也是很有钱的或者有人赞助,秦家的雕梁画栋,已经远远不是一个“绣娘”家的排场了,而且与后面的小桥荷塘和条条垂挂的蓝染布条,都是一种格格不入的风格,太过铺排了些。移动的天幕、转动的小桥虽然更加真实,但也真的很让人眼晕,我在台下看着就有点晕乎乎的感觉。

  最后要赞的是绣架所在的圆屏风,女主人以嫦娥归月宫为喻,自己将自己封闭在绣房里,无论是画面还是意境,都美得很,如同绣品!

  反回来想想,我奶奶的绣花工艺应该属于鲁绣,线就是原线粗细,图案优雅大方,既有写实也有写意,二十岁之前,我觉得奶奶的绣品是最好的!现在看过了大师的绣品,我得说,还是奶奶的绣品最亲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59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